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5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林业   618篇
农学   204篇
基础科学   132篇
  302篇
综合类   1208篇
农作物   217篇
水产渔业   112篇
畜牧兽医   1103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1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黄炳华 《油气储运》1996,15(5):8-12
在油气水三相混输管路中,油水液相以油水乳状液的形态存在,气相与油水乳状液混输的特点为:1.流型变化多;2.相态间能量损失大;3.流动不稳定。针对这些特点,采用流型模型的方法对三相混输管路的压降进行研究。结合实例介绍了混输管路压降的计算方法,其计算步骤为:1.计算混输管路油、气、水物性参数;2.计算只有单相流体流动时的压降ΔPg和ΔPL;3.利用贝克流型图判断混输管路中流体的流动型态;4.根据流动型  相似文献   
992.
木荷人工混交林涵养水源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对木荷×马尾松、木荷×黄山松及其纯林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组成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其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不同林分的持水量排序为:木荷×黄山松混交林>木荷×马尾松混交林>黄山松纯林>马尾松纯林.林分不同层次的持水量排序为:土壤层>林冠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木荷混交林较其纯林具有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993.
天然红松混交林的演化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红松至少在第三纪的中新世就存在于东亚.距令约2500万年的历史。红松林是由第三纪植物区系分化、独立和与其它区系共同演化而形成的、特别是第四纪冰期和问冰期的冷热交替以及全新世的气候回暖.引起了植物不止一次的改变和混和.给红松林的彤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初次出现含有红松的针阔混交林是在第三纪柬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纪晚更新世晚期.东北地区的森林类型是以云冷杉占优势的代表冰缘气候的暗针叶林.此时.红松移至长白山南侧和朝鲜半岛一带避难。冰期后.红松混交林以平均每年约200m的宪变迁移速度从朝鲜半岛经长白山向小兴安岭扩展.并经过了桦木林和阔叶林两个阶段.奠定现宾红松混交林水平分布区的面貌只是晚全新世以来的事.距今不过2500a左右,  相似文献   
994.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径级模拟研究——林分模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该文利用指数分布、Weibull分布和混合分布3种类型7个方程模拟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径级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径级分布不是理想的倒“J”型,基本为“S”型;用3个负指数方程和修正指数方程模拟均为倒“J”型,在半对数图上为直线;Weibull方程模拟出了单峰,但是效果一般;用2个和3个组分的Weibull混合模型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径级分布进行了成功模拟,3个组分的Weibull混合模型的模拟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并没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995.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不同类型饲用玉米生长发育规律,试验以目前普遍采用的青贮型玉米科多8号和粮饲兼用型玉米陕单310为材料,设置4.8万株/hm2、5.85万株/hm2、6.9万株/hm2、7.95万株/hm2和9.0万株/hm2等5个密度进行生育期、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植株含水量等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型饲用玉米收获期的植株含水量均在60%以上。不同类型品种比较,科多8号生育期较短,单株叶面积大,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吐丝以前,后期植株含水量下降较慢;陕单310的生育期较长,单株叶面积小,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吐丝以后,后期植株含水量下降较快。  相似文献   
996.
• ICLS combines the benefits of specialization with increased resilience of the system.• Clear opportunities but also barriers for ICLS were observed.• ICLS need to be embedded within future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ICLS systems with a range of intensities are needed to support a biodiverse landscape.Ongoing specialization of crop and livestock systems provides socioeconomic benefits to the farmer but has led to greater extern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sts when compared to mixed farming systems. Better integration of crop and livestock systems offers great potential to rebalance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trade-offs in both system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nalyze changes in farm structure and review and evaluate the potential for reintegrating specialized intensive crop and livestock systems, with specific emphasis on identifying the co-benefits and barriers to reintegration. Historically, animals were essential to recycle nutrients in the farming system but this became less important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synthetic fertilisers. Although mixed farm systems can be economically attractive, benefits of scale combined with socio-economic factors have resulted in on-far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with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Reintegration is therefore needed to reduce nutrient surpluses at farm,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 and to improve soil quality in intensive cropping systems. Reintegration offers practical and cost-effective options to widen crop rotations and promotes the use of organic inputs and associated benefits, reducing dependency on synthetic fertilisers, biocides and manure processing costs. Circular agriculture goes beyond manure management and requires adaptation of both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matching local capacity to produce with food demand. Consequently, feed transpor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nutrient surpluses and nutrient losses to the environment can be reduced. It is concluded that reintegration of specialized farms within a region can provide benefits to farmers but may also lead to further intensification of land use. New approaches within a food system context offer alternatives for reintegration, but require strong policy incentives which show clear, tangible and lasting benefits for farmers,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wider community.  相似文献   
997.
采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一元分布和二元分布探讨小陇山林区百花林场次生松栎混交林群落及其油松、锐齿栎优势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群落和油松、锐齿栎种群中多数林木和各自总体处于随机分布;大小比数频率分布较均匀,整体生长均处于中庸状态;群落中混交良好的林木较多,油松和锐齿栎种群中度混交和强度混交的林木较多,混交度均值(珡M)分别为0.572、0.592,空间隔离程度明显低于群落(0.696)。群落和油松、锐齿栎种群中同一优劣程度或混交等级的林木大多处于随机分布,林分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单元参照树周围相邻木大多为随机分布的其它树种,同一分布格局或混交等级的林木处于不同优劣程度的林木比例近似相等;但同一优劣程度下,群落中的林木大多混交良好,油松种群中的林木大多处于中度混交,锐齿栎种群中则大多处于强度混交。群落及油松和锐齿栎种群空间结构一元分布、二元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说明油松和锐齿栎种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8.
杉木—光皮桦混交林对微生物量碳氮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杉木—光皮桦混交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纯林3种营造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土层(0~5、5~20、20~40 cm)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MBC、SMBN)的生态分布特征以及有机质、有效氮、土壤酶活性(酸性磷酸酶(ACP)、脲酶(URE)、蔗糖酶(INV)和过氧化氢酶(CA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相同土层条件下,杉木—光皮桦混交林下土壤有机质、有效氮、SMBC、SMBN、ACP、URE及INV的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杉木、光皮桦纯林,然CAT活性略高;随着土层加深,各林下土壤有机质、有效氮、SMBC、SMBN、ACP、URE和INV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林地和土层的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微生物碳氮、土壤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混交模式下的林地土壤生物量、有机质、有效氮以及酶活性均高于杉木纯林模式,土壤生物学性质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999.
有机无机复混肥运筹对机插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机插稻为材料,探讨纯化肥模式(全程3次施肥,基肥、分蘖肥与穗肥)与两种有机无机复混肥施肥模式,即全程两次施肥模式(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穗肥追施化肥)与全程3次施肥模式(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促花肥、保花肥追施化肥)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复混肥施肥模式尤其是全程3次施肥模式较纯化肥模式,不仅提高了水稻开花后20 d冠层倒二叶与倒三叶SPAD值,而且显著增加了冠层上3叶总叶面积。有机无机复混肥运筹模式限制了开花前干物质累积,但促进开花后生物量快速增加,到收获时3种施肥模式干物质累积量趋于一致。尽管有机无机复混肥模式较纯化肥模式降低了千粒重,但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实粒数。最终产量以有机无机复混肥全程3次施肥模式最高,分别比有机无机复混肥全程两次施肥模式与纯化肥模式高出7.5%和6.0%。因此,有机无机复混肥作基肥全程两次施肥模式可代替常规纯化肥3次施肥模式,同时,把穗肥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两次施用,则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00.
植保机械的混合均匀性直接影响施药质量,而施药质量对农药的使用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该文提出了混合度的理论与测定方法,避免了用轨迹研究方法研究混合均匀性的烦杂的计算,比以往用均匀性来评定混合效果更科学合理,同时,对植保机械在线混合用的混合器与射流混合系统等进行了研究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